隨著各類微型投影機近幾年雨后春筍般橫空出世,大賣熱賣,很多小伙伴在組建家庭影院時候犯了難,到底應該堅持選擇傳統長焦投影機,還是電商熱賣、抖音帶貨的微型投影機呢,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?今天老蝸牛就來分析一下,當然,僅代表個人觀點。
功能
傳統大廠的長焦投影機明顯的特點就是功能少,沒錯,它就是一個顯示設備,除了專注顯示畫面,其他功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
而微投呢,功能就相當豐富了,可以讀U盤當播放機用,自帶功放,自帶喇叭,甚至還帶電池可以當充電寶用。也就是說,一個微型投影機,就整合了所有的音畫功能,包羅萬象。
但是,我們都有一個常識,比如一個人,如果不是達芬奇這種神人,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,炒菜釀酒挖墳掘墓什么都懂,多半是個半吊子,你讓他和專業摸金校尉聊幾句,就露怯了。
有一個很搞笑的現象,就是微型投影機的廣告上大部分都是在介紹配置如何高,用了多大的內存,什么新款CPU,多大的存儲容量,什么操作系統,喇叭功率高達5瓦……感覺像是在買一個用兩年就會配置不足淘汰的電視盒子,而作為投影機重要的顯示面板、鏡頭等核心就羞于介紹了。
安裝難易度
自動梯形校正,自動對焦,是不是感覺很高科技?其實是無奈之舉,塑料鏡頭因為投影機發熱會變形,導致畫面模糊,也就是熱失焦,需要看一段時間就重新校正一下。
不管怎樣,把它放桌子上,不需要動手就自動調整好可以用,簡直太方便了。
反觀傳統投影機,需要手動調焦,對焦,校正畫面,很麻煩,適合吊裝起來,一次調好就再也不要動了。
但是,反過來看問題就來了。微投不支持手動調整,不支持變焦!也就是說如果你是用的是固定尺寸幕布,如果前期沒有精確計算好投影距離,就會導致畫面投不滿或者溢出,安裝起來就會有麻煩。
當然有的投影有所謂的“無極變焦”,說白了就是投影尺寸調不了,只能縮小里面的畫面大小,這樣的變焦,是要嚴重犧牲像素的,亮度也有損失。
另外,梯形校正對畫面也是有損的,對追求極致音畫效果的家庭影院來說,如果能不用,就不要用。
便攜性
相對于巴掌大小的微型投影機,傳統投影機,尤其是應用LCD、LCOS技術的傳統投影機都是大塊頭。比如愛普生這款,長寬都在半米左右,要帶出去浪可不容易。
亮度
亮度是微投永遠的痛。不過隨著LED光源技術不斷發展,以及引入激光光源,微型投影機的亮度也逐漸有所突破,目前市場上高的微投亮度已經可以達到兩千流明(有沒有虛標不做討論),可以說足夠亮了。
而傳統家用投影機亮度基本也就在1500-3000流明之間,就家用來說,其實亮度也不是越高越好,因為家庭影院更看重畫質。如果亮度調得特別高,就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,也就是要犧牲對比度,這對高畫質追求的家庭影院愛好者來說是不能承受的。
但是UHD時代HDR對高亮度又提出了高要求,這是一個矛盾,就要靠新技術來突破了。
畫質
作為投影機,畫質就是尊嚴。但是微投在畫面黑位、銳度、色彩等各方面都基本被傳統投影機吊打,完全沒有可比性。
前面也提到了,鏡頭非常關鍵,它決定了透過光線的質量和效率。一只高端鏡頭的價格甚至就可以價值幾十萬。關于鏡頭的重要性,可以看看這篇文章《光刻機有多難?祖孫3代專門拋光鏡頭,中國花費17年才取得突破》。鏡頭會直接影響畫面的銳度,畫面通透程度,是光學顯示的根基。
再有就是顯示芯片。傳統投影機內部空間充裕,可以把光路做得更好,顯示芯片也可以更大,玩過單反的朋友可能聽過一句話“底大一級壓死人”。顯示芯片越大,單位面積內可表現的色彩、色域都會更好,當然前提是同時代的產品,技術革新也不能忽略。
比如SONY的 SXRD 0.74寸真4K系統,對比市面上常見的單片式0.47寸“抖4K”芯片,差別挺大的。
色彩
年初的時候我買過兩臺微型投影機,分別是目前熱賣的兩個品牌的旗艦款,本來想做個對比評測,試用了一下感覺完全達不到要求,免得得罪人,干脆作罷。色偏嚴重,而且坑的是不支持校正。
畫面整體感覺就是典型的LED機子:冷、艷,可能是為了應對環境光稀釋,故意讓色彩更藍一些。我還錄了一段視頻,色彩有多偏,大家可以自己看:
投120寸左右,中間對焦準確,畫面邊緣的文字就輕微模糊,這基本就是鏡頭的鍋。還有就是畫面黑色區域有噪點,不知道是不是個例,本人強迫癥,完全受不了。